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.
    arrow right
    arrow right
    关闭

    幼儿园"内卷"出路何在?

    微信精彩文章

    2020 年 11 月 23 日

    10 : 00

    • 本文转载自《爸爸真棒》

      最近,《幼儿园已经开始内卷了》 在朋友圈刷屏。文中提到,在一些幼儿园,等待孩子的不是玩耍嬉戏,“而是成堆的书籍、练习册与家庭作业。”幼儿园孩子的时间表满到连小学生都咋舌。学吧,孩子好好的童年就没了;不学吧,又怕到了一年级,别人都学你家娃不学,孩子跟不上反而失去学习的信心,从一开始就落后于他人。

      虽然这篇文章内容多少有点猎奇,但确实代表着一部分家长的迷茫和焦虑:幼儿园,到底应该怎么度过?是该“卷”还是“不卷”?

      在笔者看来,能最好回答上述问题的莫过于这所有着88年深厚底蕴的老牌学校: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北京亦庄校区(以下简称北京亦庄耀华)。

      此前笔者曾多次探访它的小学和中学部,对其独一无二的差异化教育和留白教育印象深刻。其实鲜少有人知道,它的创办人是幼教专业出身,是真正的专家。

      早在1932年,第一家耀中学校及幼儿园就在中国香港诞生;1970年代,幼教专业出身的校监陈保琼博士美国学成归来,率先将“游戏中学习”和“以儿童为本”的前卫理念引入香港,成为香港幼教的先驱。2018年,耀中还专门成立了幼教学院,体现出其深耕幼教领域的决心。

      可以说,我们在幼教领域经历的一切,在耀中耀华系幼儿园的漫长历史中,都曾经历过。而它最终给出的方案,浓缩在北京亦庄耀华的幼教部。于是,笔者再次走进北京亦庄耀华,旁听它的幼教课程,并且采访幼教部主任Lydia和K5班中文老师Echo,想找到一个答案。

      01
      和梵高的对话

      这一天,一位神秘的人物给北京亦庄耀华K班(5岁班)小朋友写来了一封信。信中写道:

      “致K5小朋友:亲爱的小朋友,听说你们正在学习关于我的故事,很遗憾我已经去到了另一个世界。听说很多小朋友想和我成为好朋友并愿意帮助我。如果我是你们的朋友,你将如何帮助我呢?期待你们的回信。”

      写这封信的是“梵高”,是的,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画家——最近K5班的小朋友经常在耀华的艺术区看到他的作品,有星空、向日葵等,孩子对它们的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      于是,K5班的Echo老师灵光闪现,可不可以围绕梵高开展各种课程呢?在她和外教老师精心设计之下,有了上面“梵高”给孩子写的第一封信,同时也开启了一系列完全从孩子的兴趣出发,跨越语言、艺术、科学/数学、社会等领域的课程!

      梵高的第一封信
      语言的启蒙

      收到梵高的第一封信后,孩子非常激动,纷纷决定一起通过绘画或者文字的形式给梵高回信。

      在读信、写信的过程中,孩子认识到“信”的使用和书写模式,也知道书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沟通方式。同时,大家还尝试用中英文书写梵高(Van Gogh)的名字。

      每个小朋友都给他们的“大朋友”梵高写了信、画了画。

      第二天,“梵高”又寄来了第二封信。信中,他邀请小朋友帮他批改中文作业,于是,孩子热情地充当了梵高的中文老师。

      同时,大家还尝试用录课的方式,给梵高讲解中文汉字与图片的关系。

      在不知不觉中,孩子的中英文读写能力逐渐培养起来。他们也对围绕梵高的种种课程越来越有兴趣。

      梵高的自画像
      融合艺术、数学、语文的课程怎么做?

      在看了很多幅梵高的画作后,孩子跃跃欲试。于是,老师开展了一次有趣的半身头像艺术课,请来了中学部的艺术老师讲解如何画一幅人物头像画。

      其中就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头像画知识点——对称的概念,原来对称不仅能用于艺术,还能用于数学。

      小朋友经过热烈的讨论,发现对称图形不仅是左右对称的关系,也可能是上下对称的关系,或者是以一个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关系。

      结合在生活中,小朋友探索到建筑物、标识等生活的各方面都采用了对称的原理,甚至还有汉字,比如在“田”字中,孩子竟然找到了四条对称轴!

      大家还尝试用肢体摆出各种对称的造型。

      就这样,孩子从艺术“玩”到了数学,又从数学“玩”到了汉字,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,让孩子看到大自然的互相关联,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。

      这样既动手又动脑的课堂活动,也让孩子对所学加深了印象。

      梵高的第N封信
      你有什么烦恼?

     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梵高,一次课上,老师让大家观察梵高的自画像后问:梵高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?如果是西方人,怎么判断呢?

      孩子举手,有的说看到梵高的大胡子,有的看到梵高的黄头发和绿眼睛……

      欣赏梵高的自画像时,小朋友发现梵高缺失了一只耳朵,于是他们七嘴八舌地猜想原因。

      除了耳朵,“梵高”还有不少烦恼,在新的一封信中,“梵高”说,他担心其他的画家比他画得好,怎么办呢?

      小朋友纷纷给“梵高”出谋划策。Echo老师说:“经过讨论,孩子发现,每一天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,关心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品质。这堂课我们希望孩子能从小小的‘解忧信箱’开始,学习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,并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。”

      “梵高”的又一个请求:希望知道学校其他的外籍老师来自哪儿?于是孩子被分成了四个小组,到校园采访各位外籍老师,孩子学习了重点语句:Where are you from?并让老师标注自己的国家。

      迄今为止,我问Echo老师,“梵高”给孩子写了多少信了,她笑着说,已经数不清了。最近“梵高”还给孩子发视频呢!

      孩子真诚地投入到这场与“梵高”的对话中。有的孩子告诉老师,“午休的时候,我看到一个黑影,一定是梵高把信送到了我们班!”

      这样神奇且包罗万象的课就是北京亦庄耀华独有的幼儿园“生成课程”,浓缩了耀中耀华系幼儿园80多年来研究的精髓。

      “有的家长会问我,你们为什么不教孩子背乘法口诀表,或者背很多诗歌?因为他们希望看到孩子学习的即时效果,不愿意给孩子探究的时间。孩子记住一些东西,回来背给家长听,他们就觉得钱花得值得了。但这真的对孩子的成长好吗?”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教育心理学硕士、并先后在耀中耀华系学校工作近10年的陈丽生博士一针见血地表示。

      在北京亦庄耀华的“生成课程”中,一次次解决“梵高”的疑问和烦恼的同时,孩子学习到读写、数学、艺术、沟通交流等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技能。

      陈丽生博士说:“这样的学习,孩子会始终兴味盎然,因为课程的话题都是他们感兴趣的,不会觉得学习是负担,而且在不知不觉中,孩子学到很多东西。培养出来的娃,非常具有自驱力。”

      而这些自主学习、积极思考、团队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和能力,能为未来孩子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,这才是幼儿园最需要培养孩子的地方。

      在旁听了好几节K5班的“梵高”课之后,我忍不住追着陈丽生博士和K班中文主班王老师问,到底什么是北京亦庄耀华的“生成课程”?这样的课程到底魅力何在?

      02
      以学生为中心的“生成课程”

      “当你教孩子一样东西的时候,她就永远失去了一次自己去发现的机会。”陈丽生博士的这句话也许能概括,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耀中耀华系的幼儿园,一直秉承着探究式的学习模式,通过“生成课程”学习。

      传统幼儿园的主题课程,由老师提前预设教案,老师教什么,孩子学什么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没有选择权,是以“老师为中心”的教学方式,即使孩子对所教的内容不感兴趣,也必须要做;

      但”生成课程“却完全不同:老师并没有预设的教案,而是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观察,看他们对什么话题感兴趣,再围绕孩子的兴趣点,结合教育部对三至六岁儿童的教纲,从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、健康这幼儿培养的五大学习重点出发制定教学计划,全程“完全以孩子为中心”,既自由灵活,又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还有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“生成课程”。

      比如三岁的小班,前不久在户外探索的过程中,老师观察到,孩子对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,还喜欢收集自然环境中的种子、树叶和果实,于是孩子展开了关于“秋天的颜色与收获”的活动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以“五感”来探知世界,所以“生成课程”也会有更多这方面的考虑。

      在语言方面,老师和孩子分享了关于秋天的中英文绘本故事,重点学习英文语句“What colour do you see? I see……”;

      在社会领域,孩子分组合作,一起探索校园的各种树木;

      在健康领域,孩子亲手学习剥玉米粒;

      艺术方面,孩⼦利⽤陶泥和⽑根制作了秋天常见的⼩动物:刺猬;还⽤切开的果实和颜料⼀起制作了拓印画——秋天的⼤树。

      如果说三、四岁的小宝还是以体验为主,五岁大宝的“生成课程”就有了更多探究和深入思考的因素。

      比如,K班的王老师观察到孩子喜欢在教室外的楼梯上搭积木,测试小汽车滑行的速度。于是就有了围绕“斜坡”生成的一系列课程。

      有的小朋友认为大的东西一定在斜坡上滑得更快,但有的小朋友不服,说气球看起来很大,小铁块看上去很小,但后者在斜坡上应该能更快滑下,所以应该是重的东西滑行更快。

      谁也说服不了谁,于是孩子就自己用硬纸壳做了两条完全一样的斜坡,拿一个大坦克车和一个小汽车做实验,看看谁能先滑到底。

      刚开始,孩子发现效果并不明显,怎么判断到底谁更快?孩子提出,可以把过程用录像拍出来,于是大家又研究起iPad的慢放功能,尝试自己拍摄两个小车滑行的视频。

      期间,孩子学习了斜面的知识,用身体做斜面,测试小汽车的通行速度。

      为了判断两个车子的重量,孩子还引入了天平等重量测量工具。更有小朋友想到,斜坡的材质不同,可能车辆滑行的速度也不同,所以孩子就拿着小车,跑到教学楼门口的大斜坡去做实验……

      “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涉及大量数学、物理、工程学等知识,但中外籍老师并不会直接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实验,或是给一个确定的答案,而是不断地引导。所有的步骤都是小朋友自发进行的。”Echo老师对此非常自豪。

      孩子在兴趣的激发下,不断向自己提出更多问题,并尝试用各种方法,自己找到证据,验证自己的假设,对得到的信息也会进行批判性思考,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。

      这样“让孩子做主”的课程,使得孩子自我驱动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。

      03
      停不下来的老师

      要进行这样的“生成课程”,对于老师的要求无疑是很高的。

      首先,需要老师每时每刻都关注、观察孩子。

      Echo老师告诉笔者,每天送走孩子,她和外籍老师便会坐下来,一起填写一张“ORR”(observe、reflect、respond,即观察、反思、回应)的表格。

      两位老师会汇总今天对班上所有孩子的观察和互动,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方面,规划接下来的课程。

      目前,除了梵高和斜坡之外,老师还“生成”了恐龙、环保(垃圾分类)、侦探(谁是嫌疑人)、宇宙、人体、交通工具等。看看这些话题,都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最感兴趣的,和生活密切相关的,孩子学起来怎么会不起劲?

      陈丽生博士说:“老师观察细致到什么程度,之前在开展‘身体’课程的时候,有孩子说了一句,他爸爸骨折了,去照了X光片,第二天,老师就制作了一个模拟‘X光灯箱’,把灯拉灭,给孩子演示X光照效果。”

      其次,老师会将五大领域: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、健康的培养目标融合在教学内容中,让每天的课程都有明确的目标。

      整个过程中,老师和孩子一样,也在不停的学习。除了上课涉及的内容之外,幼教部的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培训,包括至少每两周就有一次全体幼教部老师的培训。

      老师如果想要进行额外的培训,也可以个人自己申报。耀中幼教学院还有自己的幼教研究团队和证书课程,已经在中国内地开展了近20年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。

      可以说在幼教师资培训这块的实力,耀中耀华系学校可谓无敌了。

      04
      丰富的创设空间

      每天,北京耀华幼教部的孩子还有大量的“自由探索”时间。

      在每个班级外面,都有着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宽敞的探索区域。老师正是在这探索时间内,充分和孩子互动交流,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帮助。

      其中,音乐和体育是北京亦庄耀华的小朋友探索的领域之一。从K班开始,小提琴和游泳就是必修课,一直会持续到三年级。

      写在后面的话
      在笔者半天的旁听过程中,印象最深的是一个K5班的小女孩向我走来,极其大方地问我,你是谁呀?你喜欢我们的课程吗?

      在“爸爸真棒”办公室,我们经常说,耀华的孩子是“最像孩子的”,因为在这里,他们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信任。

      还有什么比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,更能激发出他们的潜力?还有什么比“点燃”他们的学习动力,更能帮助他们做好未来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准备的?

      这种尊重,甚至被写入了耀中耀华系幼儿园的价值观中,从上到下认真地贯彻着。